“营改增前,我们是没有名号的‘游击队’,到处奔走于各种公司旗下的项目,有时候自己都不知道属于哪儿。营改增后,施工队注册成立了公司,今年累计收入5.8亿元。”昆明福坤劳务分包有限公司法人赖小红说。
在去年推行营改增后,这支规模数千人、由不同工种组成的农民“施工游击队”破茧而出,成了云南建筑行业的“明星企业”,年收入近6亿,还在逐步成长壮大。
从只身从四川来昆明打拼,靠着砌砖、抹灰、修房、造屋的手艺,队伍从20人增长到50人、100人、2000人,成为昆明颇具规模的建筑施工队,赖小红的父亲用了36年。为了继承父亲的事业,赖小红从放弃了深圳的白领工作,回到昆明变成了天天跑工地的 “包工头”。
但从2016年4月开始,赖小红和施工队里慢慢接不到工程了。当年5月,建筑行业推行营改增,建筑业的增值税抵扣链条进一步打通,这对赖小红和工友们来说是一个“难题”。
原来,营改增前赖小红的施工队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没有会计核算要求,是典型的“施工游击队”。如果发包方要求提供发票,他们就去税务部门代开;如果对方不要求,他们就可以不开票。营改增后,分包方必须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发包方才能够抵扣,否则就做不成生意。
“当时,建筑项目的总包商都提出我们的施工队不规范,不能给他们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也就不再让我们分包工程。”赖小红说。
接不到工程就会被淘汰,庞大的施工队就要解散了吗?这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农民工怎么办?赖小红和施工队几个领头人十分焦虑。
焦心的事儿被昆明市五华区国税局解开。五华区国税局货物劳务科科长杨兰给赖小红建议,注册成立公司,然后申请一般纳税人认定,以清包工方式为建筑企业提供服务,可以选择适用3%的征收率简易征收。
“关键是可以给建筑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他们的人工费可以抵扣,你们也会提升市场竞争力。”杨兰耐心地解释。
经过详细辅导,赖小红明白:他们的施工队提供的是“不采购建筑工程所需的材料或只采购辅助材料,并收取人工费、管理费或者其他费用的建筑服务”,属于清包工,享有营改增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
柳暗花明。五华区国税局积极帮助施工队完善财务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2016年11月14日,赖小红注册成立了福坤公司,并根据经营需要申请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四处打游击的施工队变成了合法的私营企业。
福坤公司注册成立后,将数千名施工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为所有员工开立工资代发账户,并积极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公司对外不断承接新项目,“施工游击队”变成了拥有近8000名员工的“正规军”。
福坤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帮助社会减轻了就业压力,还提升了员工的待遇。公司成立以来,2至4人工程小组月工资为1到2万元,9至10人工程小组月工资为3到4万元,员工工资收入稳定增长。
营改增前,赖小红及工友承包专项工程的税款由总分包商代扣,营业税税负约为3.39%,营改增后,计税依据由营业税的含税价变为不含税价,公司增值税税负实际税负只有1.86%,减税降负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营改增让福坤公司实现了从“游击队”到“正规军”的蜕变。今年11月福坤公司刚满一周岁,公司总收入达到5.8亿,同比增加了30%,单位平方和人均收入增加5%~7%,公司缴纳税款1200万元(其中增值税1137.9万元,企业所得税62.6万元),成为了创业经营中的“明星企业”。
云南省国税局的统计显示,自2016年5月以来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至今,全省营改增行业受理新办纳税人1.85万户,直接新增登记就业人员6.84万人,减税红利持续释放,企业税负全面下降,也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面对转型,赖小红说:“我们今后要采用新设备为农民工节省力气,还打算建一个农民工之家,使他们从生活、教育各方面融入城市,从租房变为买房定居昆明,让子女们不再做留守儿童。”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