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由上海建工建设和运维的金山方舱医院5030张床位全部搭建完成。4月11日和4月14日,上海一建18名志愿者分两批先后进驻金山方舱医院,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在志愿者团队中,一建集团的18名志愿者是最先抵达金山方舱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他们睡过大巴、躺过方舱,迎接过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也在深夜大雨中接收过当天最后一批货物。他们秉承同一个信念: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建设先锋”。
这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在开舱前的物资接收和看管的过程中,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卡车进场卸货,必须要及时收货并确保舱内货物安全。志愿者们冲锋在前,不顾满头大汗,扛起麻袋和箱子一车一车的帮忙卸货,确保及时收货。为了减少货物损失,志愿者分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守牢仓库,对讲机里随叫随到。在开舱前一晚,为了确保物资全部发放到位,大家从4月14日一直干到了4月15日凌晨5点,协助C舱完成了所有床铺物资的摆放并完成了A舱绝大多数的物资发放,助力方舱按期交付。
在整个志愿者团队中,有一小队是固定“兵种”,他们就是由党员志愿者郑王铭龙和青年志愿者魏文杰、李敬尧、张峰源、姚思成、张昊等六人组成的核酸小组,专门负责协助医护人员为方舱内场和外场的工作人员开展核酸检测。这项工作危险性比较大,同时也十分辛苦。核酸检测前每个人都要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最里面要穿上“大蓝”,外面再穿上“大白”,最外面在套上一层“大蓝”,再加上口罩、眼罩、面屏、头罩、鞋套等,整个人里外三层裹得严严实实,密不透风。随着天气越来越热,每当任务结束,他们小心翼翼脱下一层层防护服后,可以明显看见汗水汇成的“涓涓细流”在隔离衣内缓缓流淌。虽然这项工作危险又辛苦,但是六位志愿者从来没有叫苦,更没有退却,按照要求顺利地完成每日任务。他们笑着说:“我们已经是熟练工了。”
这是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
18名志愿者分别来自集团的11家基层单位,虽然大家各自的岗位和单位不尽相同,来方舱之前很多人也互不相识,但到了方舱以后,大家迅速进入了工作状态,在同甘共苦中彼此之间相互熟悉,大家也从以前的同事转变成了“战友”。
金山方舱医院各类物资有110余类、共计超100万件商品,“山”一样的物资,在“一字长蛇阵”接龙传递的过程中快速减少,各个仓库按照种类、规格、大小变得整齐划一,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从4月11日开始工作到15日开舱前,五天四夜里全体志愿者连续奋战,大家每天只能睡2-3小时,工作中实在吃不消了,就在方舱里随便躺一下,晚上没有床位,大家就睡在大巴车上。虽然每个人都是超负荷在工作,但是只要谁临时来了任务需要帮忙,对讲机里喊一句,再累大家都会跑过去搭把手。
一建志愿者们互帮互助,协同作战。周兴发、陈智琪接到了对出入人员进行检查和抗原检测的任务,在3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和太阳直射下,穿着防护服的他们大汗淋漓,非常容易中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许程、姚思成、王宇超三人主动提出换上防护服去站岗,让他们稍微休息一下。此外,每当有志愿者白天在烈日下协助做核酸,晚上还需要值班时,胡燕青、胡尊展、王小鹏、武金鑫、何琳等几个“精神小伙”总会主动站出来说“晚上我来值班”,让白天比较辛苦的伙伴多休息一会儿,更好地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除了志愿者之间相互关照,集团领导也非常关心志愿者情况,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琪亲自到现场看望了志愿者,副总裁郑琼也安排采购了生活物资送到志愿者手中,还有其他诸多领导加入到了志愿者的后援团当中,为这个团队加油鼓劲。
这是一个有向心力的团队
“来到这里没有上下级之分,大家都是同事,有困难大家一起上。”这是党员志愿者冯斌超加入战斗后和大家说的第一句话,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句话,无论是体力活还是脑力活,他总是冲锋在前。党员志愿者陈涛负责机动队的安排协调,机动队主要充当“救火队员”和“搬运工”,每当有物资搬运和紧急任务,他始终带头冲在最前面。
在忙过一天的工作后,利用晚上业余时间,青年志愿者队长帅志诚会经常召集志愿者们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既是总结一天的工作,也让大家彼此敞开心扉交流工作体会,分享工作经验,加深了队员间的相互了解,也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以特殊的学习方式迎接建团100周年。青年志愿者周兴发结合入伍经历,在指挥部五四青年座谈会上同所有青年志愿者交流了他的工作和心得体会,平凡但不平淡的经历打动了参会的每个人,也让大家更加明白我们志愿者工作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学习,队伍中9名青年都主动向方舱运维指挥部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达了加入党组织的决心,这更加增强了整个团队的斗志,提振了抗疫信心。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作为父亲、作为儿子、作为丈夫,他们告别亲人,毅然决然地奔赴抗疫一线,明知前路充满荆棘与艰辛,他们依然未曾退缩,他们始终坚信,只要有更多的凡人挺身而出,胜利的曙光就会出现,向每一位挺身而出的凡人致敬!
(摘自:微来一建)